top of page

​新书《千古风流苏东坡》将发行,敬请期待。

 

原书《寒心未肯随春态》译者序:
 

    若不是我的研究生闵晓红在其三年大学教学中日日拜读于东坡赤壁,后来在撰写以苏轼为题材的硕士论文时登峨嵋,
拜三苏祠,访著名苏轼专家,又在我教她美国诗歌时使我也渐渐迷上了这位中国十一世纪长期被流放于各地乡间的苏轼
其人其诗,并且,结识了她在黄冈师专的同事,热衷于苏轼作品的学者黄海鹏教授,此书可能就不会此时问世了。

   
    我于1986至1987年作为校际交流教授任教于中国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就在一个雨濛濛的礼拜日下午,闵提出了构想,

我们便开始着手将苏的诗句及诗魂译成英文。他那格律意识与其率直、开朗的人文意识融合一体,使其形象栩栩如生!
好似中国的乔叟——如果允许比较的话。真的,他仿佛步出了中世纪的帷幕,走进了午夜里一座孤寂的花园,流连往事,
思念逝去的爱人,思索生活中永恒的美,以及人生历程中考验情操的酸甜苦辣。
 

    黄海鹏教授从苏轼几千首诗词中精选了最受欢迎的50首,为每首诗词加上比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背景注解。闵晓红女士
将其全部译成英语,以便我阅读了解。黄与夫人一起给原诗句注以拼音,闵再不拘于格律将其译成零零碎碎的英语句子
与短语。凭借这些,闵和我坐在一起品味,她进一步叙述原诗风格情调,背景意旨,并同英美诗人诗歌进行比较,以求
我悟出其原始风味及其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微妙气息,从而靠近苏当时的感情思路。直至最后,我提笔挥就英文诗,闵
在旁就误差之处稍加提醒,终于完成第一稿。整个过程实在是十分严谨的集体再创作。
 

    对于苏轼作品的格律,我们决定采取尽量以一个英语单词或短语来对应一个汉语字词。其诗行一般由四、五、六、七
个汉字组成。我相信能有机会再现原作诗意,虽然同时我还须用相应的英语语句来翻译其十分精炼的语流,中国诗词里
的汉字是随读者的想象和趣味随意组织在一起的,似乎诗文是音符,想象是乐器一般。无论是宋代诗词的创作意境还是
表现书香味十足的宫廷式以外的豪放风格,都颇有特色。苏所处的时代,诗词题材不断扩大,诗意方面更加突出诗人浪
漫的自我意识。苏正是这么一个时代的诗杰之一。他通晓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如杜甫,温庭筠,王维,白居易和李白,
尤其精读了老子和孔夫子的著作。为了谋求宋代朝廷的官职,他参加了各级官试,若是论诗才,他当之无愧会通过的。
在开始其写作生涯之前,他便对诗歌创作的格律了如指掌。他善作楚辞(一种自由体抒情诗),也作了不少宋词(后

被谱成古典和流行的乐府)。他喜爱并精晓唐代的律诗,即:押韵的对称句子,八行或十二行,句尾押韵,每行五或七
个汉字;以及绝句,五或七字一行的四句诗。也常伴之以音乐;最佳时,读者缠绵于数种相关的意味中。他熟悉很多老
乐府,即流行歌曲的词与曲。他深知儒家哲理的严谨,尤其重视家庭、村庄、国家的重任,又充实以道教、佛教思想强
调世界的静、虚空和感觉的永恒性。象所有的艺术家们一样,他精通各式古典诗词的形式,以及孔子时代(公元前五世
纪)收集的诗经和稍后的楚辞(即:楚代的挽歌,包括九歌,用五字或七字写就,间或插入长长的停顿,发出深深的长
叹,其想象驰骋万里,情真意切,十分动人)。九歌的题材个性特别强烈,自战国时期,即孔子之后的几个世纪内一直
流传着。我想说明的是苏轼的创作渊源深广,影响因素甚多。象许多先辈一样,苏轼既是一位学者、诗人,又是一个热
衷于政治的政治家。我们诚望再创作中所采用的一些英语语言精华和某些传统的手法,如内韵、尾韵、头韵和半韵能有
效地再现原作风貌,还有行与行之间的抑扬顿挫、长短音节产生的微妙效果,并喻以丰富连贯的神话和历史内容——这
些都使诗词十分生动感人。此外,还有中国文学中大自然的喻意更加耐人寻味,它有一整套象征含意,不仅包括自然环
境,而且容纳了每个汉字的丰富内涵以及全部的古典智慧和传说。譬如,中国古典作品中许多语句暗含有更早期的美丽
词语。诗人需要通晓诗歌,并坚信中国风格跟大自然一样千古长存,他的工作只需把现在溶于其中。
 

    我们走过捷径,以保留全部微妙韵味和历史、文学及神话方面的喻意。附加的注释和欣赏部分是希望为读者铺就从诗
文到透彻理解之桥梁。高水平的中文读者会随身带上这些诗词阅读的,诗歌,正如所说,是最严谨、最高雅的表达方式。
我们英语诗歌的读者也会从这些著名作品中悟出相似的传说和寓意。希望展现在你们面前的这部书——我们的构想与再
创作之果——易读并带来趣味。
 

    为了弥补我们创作灵感可能出现的遗憾,我们在英文诗的合页里提供了原诗、汉语拼音及零零碎碎的直译的英文。希
望这些,加上背景注释和欣赏部分能激发您创作出自己的苏轼诗词译作,以增添更多的情趣。当然,这一整套东西同时
也展示了我们是怎样进行翻译的。中顾委常委荣高棠先生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寒心未肯随春态”①,在此谨表谢忱。我们
也非常感谢河南人民出版社,使这样一本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的汉诗英译本问世。

戈登·奥赛茵  作 (1989)

闵晓红  译 (198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