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同一历史时期的东西方的世界

--南宋

    在整个中期,首都东京的朝廷秩序混乱,官道堕落沉沦,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上耳熟能详的一段史话。为了规范百姓的行为礼仪, 整肃经济秩序, 朝廷推行了一系列宗教宣传和思想革新。 儒教大旗再次高高举起, 同时还宣扬道教和佛教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 因为在封建统治概念中,皇帝是“天之子”,代表“天”, 而“人”指百姓或称“庶民”, 意指皇帝与其子民是一体的。提出这一理念的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名著是《太极图说》。北宋五子中另一位理学家张载(1020-1077)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论点, 认为世间生生不息的能量是阴阳互动产生的,自然界万物都在相互纠缠运动中合为一体,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也是互动为一体的,由此可推断天子与人子亦在互动中为一体。 

 

    1067年至1127年的半个多世纪见证了宋朝如何从衰败走向灭亡,其间上位的皇帝有神宗、哲宗、徽宗、钦宗。改革思想应运而生,同时也带来了惨烈的党派之争,最终改革派占据上风。激进的变法本意是给农业和社稷带来繁荣与稳定,但实施中也帮助了统治阶级剥削更多的民脂民膏。 

 

    神宗时期推行的《新法》又称《青苗法》,是由改革领袖王安石(1021-1086)提出的, 旨在增强中央政府与农民佃户之间的合作。按照《新法》,农民可以在春耕时节向政府借款买种子或青苗,等秋收后再还款,至于还多少可取决于地块的肥沃与贫瘠程度,以及季节收成情况。王安石认为调节运势是实现理想世界的核心要素之一,只要人们做事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学习他的“荆公新学”,运势是可以改善的。 

    另一位著名的改革家是沈括(1031-1095),著有《梦溪笔谈》,是中国(译注: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博学多才,通晓数理、天文、历法、地理、物理、地图制作学和气象学;还对冶金、兵器、水利、植物以及许多其它古代科学领域也造诣颇深。最有名的当是他的观天象仪以及年历运程学说,且都是按照自己的数理演算推导出来的。他甚至测量计算出了正北和磁应北方的相差数。在思想理论层面上,当时的社会机构里流行的‘科学’过于原始,而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第一个将纯科学分离了开来,开启了纯科学研究之先河。 

    司马光(1019-1086)是北宋理想君主观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宿命论者。他抨击一切违背天理,违背封建伦理秩序的思想和行为,认为这些只会给社稷带来灾难。他主张朝廷应引导民众顺应天道规律,从而避免因激进做多而发生的灾难。贯穿其名作《资治通鉴》的哲学思想是“立政以礼”,强调用“礼治”和“德治”来管理人们的行为规范,包括言谈举止皆应顺应天理。同期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程颢(1032-1085)(译注:人称‘明道先生’,与其弟程颐在史书里并称‘二程’,皆为理学创始人,建立了“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应“各行其理”,一切应顺理而行,“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主张“明心见性”“格物致知”思想,极大影响了后来的理学家朱熹。),也是当时的保守派人物,曾写下:“天下之理一也,涂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译注:《程氏易传》卷三) 

 

    这一时期人才辈出,终于迎来了一位千古奇才, 那就是北宋大家伟大的诗人苏轼(译注: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在中国文学界作品最多,流传最广,所经历游历的地方也最远最广。)。他的政治立场偏向保守的太学儒家这一边。苏轼与时称“元祐党人”都公然反对《新法》,认为朝廷更应该致力排除贪官污吏,建立一个清明的官场。结果惹得龙颜大怒,遭一再贬谪,而且越贬离皇城越远,亲身尝遍了农民生存的酸甜苦辣,最后,甚至被贬到皇帝在宋朝版图上能找到的最偏远最荒蛮的南岛--海南。苏轼一生多与诗词赋为伴,仕途坎坷,多在外地为官。 

 

    公元1120年,方腊(1076-1121)在睦州发动了农民起义。仅三个月的时间,他率领的部队就夺得了东部六个州和五十二个县(今天的浙江省和安徽省一带)的政权,兵力曾一度壮大至一百万,甚至扬言会在十个月内实现大一统。事实上,之后他只坚持了一年就被捕处死。平定叛乱的过程耗尽了朝廷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我们也得承认,方腊在当时深得民心,他利用传教方式,号召贫困阶层起来反抗,并用粮食及物品让民众以劳动换取公平的回报。  

 

    没过多久,风波再起,宋军与金军结为联盟攻打辽国,战绩喜人;却不料金军反戈攻打宋国的首都,于1127年横扫东京,一并俘虏了钦宗皇帝和太上皇徽宗,包括宫内家眷和皇亲国戚以及朝廷大臣等三千余人,全部押往了北边的金国。 

 

    钦宗皇帝有一位皇兄名赵构,同年在南京(现今河南省商丘)称帝,开始了历史学家所称的“南宋”。赵构御用帝号“高宗”,于1138年迁都至临安(现浙江省杭州市),暂时只得忍痛放弃从强金手中夺回黄河平原的计划。 

 

    然而金军侵略野心未遂,1128年秋,宗毕万言率部南下入山东,攻下了徐州,随后,他挥师越过淮河,直逼逃到扬州的高宗皇帝,高宗只得继续往南逃至杭州,甚至不久还碾转逃到东海的一座岛上停留过。所幸的是,金人攻打宋国城镇的目的似乎更多是为了掠夺大量财物并运回金国。终于在1130年,他们决定带上财物北归。这时南宋著名的将领韩世忠和岳飞乘机袭击,歼灭金军30万之多, 重挫了敌军的战斗力。同年,在河上元西边(如今陕西省宝鸡市附近)一战中,宗毕将军阵亡。自1133年起,金军又另派军队南下,多次与宋军交战,双方损失惨重,皆有输赢。 

 

    在南宋中兴四将中,最著名的英雄人物当为岳飞将军(1103-1141)。他在郑州,洛阳和郾城(都在今河南省)一带,先后多次打败金军。 军中流传有这样的谚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然而捷报频传的岳家军却让当朝的高宗皇帝心生嫉妒和恐惧,一贯厌战的他更愿意议和。1139年金国下诏要求宋国每年给金国进贡银二十五万两, 绢二十五万匹,高宗接受了这一诏令。 

 

    高宗的一味委曲求全导致宋国自此沦为金国的一个附庸国,他甚至还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下令赐死岳飞、其子岳云及其将领。(译注:不久后孝宗皇帝为岳飞等平反)其实,当时金国内部各势力分裂动荡,宋国本可乘势赶走劲敌,夺回领土,然而宋国无心宣战,错失了时机。最终于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金帝海陵王完颜亮率部六十万举兵南下,势不可挡。自此宋高宗便开始了史上有名的逃亡之旅,甚至一度舍陆登舟,再次流亡到东海。幸得金军此时发生叛乱,完颜亮被其部下杀害了,金军不得不放弃了征服整个南宋的计划,拔军北撤。 

 

    次年,高宗退位,下诏让位给继子赵眘 ,是为孝宗。在执政初期,孝宗皇帝重用主战派,张俊等将军北伐收复了一些领土。然好景不长,这些将领之间发生了思想分歧,军心动荡,导致后期饱尝战败之苦。不得已,孝宗只好转向了主和派,与金国签订了新的协议以稳定局面。虽然每年进贡的数量增加了不少, 但换得了三十年的和平。 

 

    1194年赵括即位,是为宁宗。为了夺回北方领土, 宁宗在1206年派宋军北上讨伐金兵,宋兵溃败而返。 这回议和时金国变本加厉, 狠狠索要了白银三百万两以弥补金兵的战争损失,此外,宋朝每年进贡数量还增至白银三百万两。 

 

    1211年时来运转,金国自己遭到北方蒙古人入侵, 且屡战屡败。最终于1234年,蒙古人彻底征服了金国,结束了宋-金为期百年的战争博弈。百年中,两国边界和许多城池饱受腥风血雨,民不聊生。 

 

    毋庸置疑,这一时期留下了不朽的文学艺术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民族之间和阶级之间的矛盾。像陆游(1125-1210)和辛弃疾(1140-1207)都不仅带兵抗金,同时还写下了千古绝唱。著名将军岳飞也留下传世之作。当时的词风基本都是用旧曲填新词,延续着晚唐名家的词调。最著名的枭雄级人物当然是苏轼的诗词赋了。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简单的戏剧或杂剧表演艺术, 起初只是说一些讽刺幽默的话段子, 后来配上了音乐歌舞,丰富了戏剧表现效果。另外,在沿海地区,尤其是浙江温州,开始盛行南戏,又称‘温州杂剧’,后也称‘宋元南戏’。表现形式包含说唱和伴舞,但一般倾向于讲述较长的历史故事,也称作‘话本’,也就是白话故事, 有长篇也有短篇,十分流行,由此孕育出后来的虚拟小说,而谈古论今类的长篇被称为“讲史”。这些为后来元明时期开始流行的长短篇小说奠定了基础。 

 

    史记类的南宋名著如林。李焘(1115-84)堪称其优秀代表人物,杰作有《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1166-1244)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录了高宗时期的南宋历史。还有史学家郑樵(1104-1162)的纪传体中国通史,500多万字的巨著《通志》。它不仅涵盖了一般史书记载的历史大事记, 而且还包罗各代各氏族各都邑等史略,并且“总天下之大学术”,提出了求是创新的治学思想。(译注:郑樵自小禀赋过人,有‘神童’美称。他著书千卷,横跨百科,有多个世界首创,包括首位提出创立翻译学,以提高中外文化交流。他敢于批评传统的史学思想,创新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治学思想) 

 

 

   儒家经典巨著《四书章句集注》(译注:英译名Commentaries on the Four Books – 闵晓红改译。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也出自这一时期,是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朱熹(1130-1200)的大作。朱熹在所写的理学论文中提出了‘理在先,气在后’的观点。(译注: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理在先,气在后’的观点出自《朱子语类》即:理念是世界唯一的真实存在,现实世界只是理念的外化体现。)而与之相对应的宋朝理学家、“心学”的开山之祖陆九渊(1139-93 江西抚州市)提出了“心即理”的思想,即:“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译注:他并未用“心”取代“理”,认为治学应该“发明本心”,不必读书外求,因为,千万世“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属另一种理想主义思想。 与此针锋相对的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陈亮和叶适。陈亮(1143-1194,号“龙川先生” 今浙江金华市永康桥下人)认为道在物中,理在事中; (译注:意即:天地之间的无非都是具体的事物,而宇宙间任何普遍原则都只是存在于客观的具体事物之中,绝不能存在于事物之外。龙川创立了永康学派,是主战派。曾言:“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这是一种以客观效果推断动机的思维方式,让人不由联想到黑格尔的‘存在就是合理的’存在主义思想。陈亮与辛弃疾志气相投,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反对空谈,倡导有益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的“事功之学”,即功利主义思想。陈亮曾上书劝孝宗皇帝打破苟安的局面,废除与金人的合约,变法图强,收复中原,结果受到某些大臣的阻挠。他曾与朱熹就义与利,王与霸的议题展开过激烈辩论。)主张功成事济方可国泰民安,以公众爲基础的事功甚至可以积极制约皇权。叶适(1150-1223世称“水心先生”的南宋大儒)则展现出某种类似近代的认知,可以说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吧, 其演绎推论方式都注重所谓的‘客观存在’;在事功之中通过“习学”而“致道成德”,所谓‘立德立功立言’是也。这一思想与中世纪末期(约1300-1400年)的西方哲学探究方式可谓殊道同归。 我们由此可见中国人的集体智慧积累过程也是旧学与新知之间反复求索论证后升华的过程,而东西方研究的终极目标都一样,都是为了求得可以对应世界兴衰变迁的永恒定律。 

 

    1206年,蒙古部落中有一位名为铁木真的首领(1162-1227年)召集了蒙古十大部落相聚赣南河畔,向全世界宣告了蒙古国的成立。铁木真登位大汗,称“成吉思汗”。自此便开始了长达几代人的远征。往西,他扩张疆土达至欧洲中部;往东,他占领了中国大半疆土。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窝阔台汗和蒙哥汗,曾一度统治了欧洲多瑙河下游地区, 俄罗斯高加索南部, 以及里海地区。而往东,蒙古人在1235年侵占了南宋所剩的中部和东部领土。(注:蒙古帝国疆域最大时期的领土东起朝鲜半岛,西达波兰,北到北冰洋,南至太平洋和波斯湾,几乎包括了整个亚洲和大部分欧洲,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 

 

    强蒙扩疆征服中耗时最久的地方便是当时的世界强国南宋,长达四十年之久。贯穿理宗、度宗和恭帝三朝。1274年,忽必烈汗率部二十万大军分水陆两路进攻宋国,于1275年在芜湖大败南宋的军事主力,史称丁家洲之战。次年蒙古宰相兼元军统帅伯颜统兵攻下南宋首都杭州临安,谢太后和全皇后携年幼的恭帝投降,被押往北境。自此,忽必烈创立了元朝,史称“元世祖”。(译注:统治元朝达十八年。期间最特别的是,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帝国,蒙古征服者没有用自己的语言文化同化征服地。) 蒙古征服军十分认可宋朝建立的中央集权统治体系,结果不仅延续了这一政治方向,而且还深深爱上了长江流域那富饶的田园风光和丰富多彩的农业社会生活方式。这些从塞北荒漠来的士兵哪里体验过江南的鱼米之乡生活,渐渐地,他们很多都定居下来,不愿返回蒙古了。 

 

    南宋的杭州生活风饶富足,君子淑女情怀浪漫,名人雅士风流倜傥,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赞美的诗词。不幸的是,文明的南宋最终被野蛮人征服,只有诗人留下的诗词依旧余音袅袅,如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的名句: 

 

 “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 

 

 “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再譬如吴文英留下的《菩萨蛮》: 

 

落花夜雨辞寒食, 

尘香明日城南陌。 

玉靥湿斜红, 

泪痕千万重。 

伤春头竟白, 

来去春如客。 

人瘦绿阴浓, 

日长帘影中。 

 

    有人说世间多灾多难之时往往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时期,两者的关系到底是必然还是偶然,我们且留给史哲学家们去评判吧。作为女性,李清照在宋代没机会在朝廷为官,然而,读她的生平和诗词让人感受到她对社会时局的深度关注,对中华文化经典的浓郁情节。 

​--当时的欧洲

    李清照时期的欧洲也一样不安宁。来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一世’,征服了英格兰。1066年圣诞节,大不列颠群岛的原居民盎格鲁撒克逊人臣服于他,拥他为英格兰国王。他一上位便马上开始征收苛捐杂税,让被征服者交税为的只是加强征服者的统治权威。他颁发法令,统计每一人口,就连每一头牛和猪也统计在册,其精准程度史无前例,从而成为今天学者及史学家们研究的重要依据。盎格鲁撒克逊人难以忍受这种严苛的登记政策,将之名曰“世界末日”统计书,可见当时人们的感受。事实上,称其为原居民世界的末日也不为过,因为威廉不仅将英格兰岛分封给他的五千名骑士,而且之后大约两百年里全面改写了英格兰文化。英国的法律用的是法国的,英国的贵族皆为法裔,就连民俗也法化,传统的英语用语被法语取代。(译注:至少在上层社会是如此,如‘羊肉’在贵族的餐桌上用的是法语化的词‘mutton’(法语‘mouton’,在乡村仍然是原英语‘sheep',类似的还有‘beef’和‘cow’/‘ox'.)至于法国的艺术和娱乐形式也是从诺曼底的法国城堡流传到了盎格鲁撒克逊的乡村田野。 

 

    总之,诺曼底征服并改变了英国的整体社会结构。据记载,有二十万诺曼人和法国人在英格兰定居了下来,统治着当时大约一百多万的英格兰人。征服军中大多是喜欢冒险的未婚青年,他们没多时就陆续与当地英格兰姑娘结婚生子。孩子们自然而然学会了英法双语,但更倾向用母亲的英语沟通;也就是说,在法国人统治英国早期就已经出现了一种趋势,即生活在城堡里的贵族也渐渐使用英语为主,不仅城堡里的贵夫人们用英语交流, 她们的丈夫与田地间耕作的下人沟通时也主要使用英语。 

 

    而在欧洲大陆,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德(Lombard)各民族,如:米兰、帕维亚(Pavia)、吉诺瓦(Genoa)、比萨和威尼斯等,都十分富庶。繁华的贸易中心一个接一个,与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日渐昌盛。1085年,威尼斯不仅在拜占庭(译注:Byzantium,古罗马的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荣获自己的属地,而且在东罗马帝国的关税也得以豁免。当地人用谷物、葡萄酒、木材、马匹及盔甲、羊毛和亚麻布、食盐和奴隶可换取香料、丝绸、珠宝、东方圣骨蜀盒、耶酥受难像等等。 

 

    1095年11月,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法国众教徒从异教徒穆哈穆德手中解放圣地巴勒斯坦,当时有许多人加入到教皇的‘神圣事业’中,其中很多人本来就由于政局更替而流落他乡,无处容身。于是,十字军“圣战”的时代由此拉开了序幕。(译注:乌尔班(1035-1099年)经过精心策划准备,在28日法国南部克勤芝召开了声势浩荡的宗教会议。成千上万名骑士和教士,其中有十四名大主教,二百位主教,四百多位修道院院长,以及无教平民都赶来参加,教皇发表了极有煽动性的演说。听到教皇把东方描绘成“充满欢娱与快乐的天堂”,处处可见金银珠宝和丝绸,“遍地牛乳与蜂蜜”,大家自然受到鼓动。结果,十字军东征的号召一呼百应。) 而此时身在远东的李清照还只是一位待字闺中的少女。 

 

    此时,在欧洲所见到的高楼还仍然用油布作窗户布呢。教皇格雷戈里正在大力推广并实施他的改革新法。社会出现史书记载的关于教权和君权的‘授权质疑’,即人类君王能否有叙任权决定主教和男修道院院长的人选。格雷戈里教皇用极为严厉的态度回应了这一政教之争。与之对抗的德国国王亨利深感其权力在贵族阶层中开始飘摇,因为为他效力的官员中很多是他亲自授任的教士。于是,他发动属臣投票反抗格雷戈里,要求教皇下台。格雷戈里获悉后立刻剥夺了亨利的教籍,将其逐出了教会。德国的其他王子们按耐不住了,伺机叛乱,欲把亨利推下王位好取而代之。迫于无奈,亨利只有祈求格雷戈里的原谅以保住王位。于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一幕:他顶住凛冽的寒风,跪在卡诺萨城前的雪地里,祈求格雷戈里的原谅。跪了三天三夜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教皇的宽恕。自此,欧洲社会中教皇的权力与正在兴起的各国君主权力便实现了政教合一,也开启了欧洲几百年混乱纷争的局面。 

 

     此时的法国基本上是由贵族实力派联合执政,坐在宝座上的国王不过是他们故意推举的最弱小的人物,是他们好操纵的傀儡。斯堪的纳维亚是海盗的家园,穆斯林人入侵了西班牙,控制了纳瓦太(Navarre今西班牙东北部和法国西南部)和里昂(Leon今西班牙西北部)两大要塞以外的整个西班牙领土。 

 

    世人皆知,这一时期的欧洲版图尚未完全稳定成形,因为各国公民和地方政府随时随地都可能遭到侵略者的扫荡,继而地方文化及地域结构也随之改变。整个欧洲也和李清照所在的宋朝一样,战争频发,民不聊生。 

 

    远在公元前五百年,中国就已经发明了火药;到了公元七世纪,火药还只是用于烟花爆竹。几百年后在李清照的宋朝,火药已经广泛应用于最早的长枪和地雷制作。后来被匈奴侵略军从中国带入到中亚地区,流入到阿拉伯世界。到了十四世纪,也就是阿拉伯世界与欧洲各国的战争期间,黑火药开始传到了西方。 

 

    十三世纪,欧洲依靠指南针开始了海上的征服。而指南针也是中国早在公元九世纪就发明出来了,当时中国还拥有了制造钢铁的先进技术。早在李清照生活的十一世纪宋朝,这种用磁针制作的罗盘在中国已经普及,广泛用于货轮进行海上贸易(译注:当时沿海贸易昌盛,堪称‘海上丝绸之路’。)。宋朝丰富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运至亚洲各地,远销至阿拉伯沿海国家以及非洲东部的沿海地区;阿拉伯客商进而将指南针传到了欧洲国家。 

 

    世界第一份报纸也出现于李清照生活的宋朝,大约是在1125年。这时的印刷术(译注:毕升(972年-1051年),生于淮南路蕲州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为北宋发明家, 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简单灵活,是印刷术的革命性创举。在他之前,印刷使用整版木刻,工作量巨大且不能变化文字。)不再用大块木版,已经改用胶泥制作出规格一样的单个字的小方块字印,然后用火烧制后保存;不仅可以随意组合字块,改动排版,而且装卸简单,轻巧耐用。这一技术后来广泛使用于书本的印刷,所以宋朝见证了世界第一个以机器印刷来制作书籍的辉煌时期。到了十五世纪初的元朝,皇家图书馆的印书藏书量已达六十万册。如今世上现存的宋朝真迹极为罕见,中国总共仅有七百多件。宋代发明家沈括在1086年记载了活字印刷的技术操作程序,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相关历史记载

bottom of page